中国企业正迈入经济全球化的新征程。近期,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通告,该通告定于本年12月1日起生效,内容包括取消铝材、铜材以及化学改性动植物油脂或微生物油脂等产品的出口退税优惠,同时将部分成品油、光伏产品、电池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3%削减至9%。此番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加之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的潜在冲击,再度激起了关于企业出口策略与国际化路径的热烈讨论。在各类经济与资本论坛上,出海议题频繁占据热议席位。
有关部门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彰显了决策层面的主动适应与调整策略,这既有助于稳定政府税收来源,通过优化收支结构实现节流开源,又能有效预防相关行业内部竞争的外溢,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并激励国内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提升竞争力。此外,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还促使企业在出口与国际化布局间做出更为均衡的选择,从而优化中国国际贸易环境,多渠道稳固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积极参与其重塑与升级进程。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作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近两年贸易顺差扩大,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贸易条件的优化。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策略予以缓解,众多中国企业积极寻求海外投资机会,成为应对“闭关锁国”风险、打破“脱钩断链”局面的关键策略。这一趋势的背后,主要基于三大现实考量:一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冲击,预示着短期内中国贸易环境难以显著改善;二是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系正逐渐被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所取代,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构趋势明显,要求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优化产能布局,深化经济全球化参与;三是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换代特征显著,如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引领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升级重构,竞争焦点已从要素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创新优势。新的产业生态强调高产能利用率、高品质产出及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中国企业需积极参与其中,避免落后。
然而,中国产业资本的海外扩张并非简单的跟随布局,关键在于培育本土适应能力。尽管中国企业的制造实力全球闻名,但长期脱离外部市场导致其市场敏感度不足。当前,中国企业出海仍以产能输出为主,品牌文化影响力相对薄弱,限制了其价值创造与风险抵御能力。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扎根海外,需权衡随链出海与打造自主品牌的利弊,政府亦应出台优惠跨境投资政策,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海外投资,建立自有品牌,提升市场适应与本土生存能力。这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海外试错机会,而试错空间正是其海外深耕、跨国运营的基础。毕竟,企业对市场的敏锐适应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出海不仅是简单的替代竞争,更是为企业开辟更多选择路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展现新态势、新特征、新生态的当下,海外投资成为有志于新全球化的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企业获取真正国际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主动出海迎接变化,开放包容引进外资,共同构成了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核心内涵。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编辑:叶文伊
审核:王园
关注“杭州跨境电商”回复关键词“入会”获得【入会指南】